雷州市由雷州半岛得名。雷州半岛,地处粤西南,地多干旱,一年四季都有雷电,尤以夏季为多,常毁物伤人畜,因而便有雷州之地名称谓。雷州原本在至少四五千年之前就有了人类栖息,从先秦直到现在都有历史的记载,那时的雷州城都一直为县、州、军、郡、路、道、府治之地,雷州也成为了雷州半岛的政治文化历史经济中心。雷州也被称为:“天南重地”。西晋的时候,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都属于交州的地界。唐代时改东合州为雷州。元朝时,今天的广东省被分成了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而海北海南道治就在今雷州市。明朝时海北海南道被改称隶属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都被广东统辖。直到1961年恢复了海康县的名字,在1994年时海康县被撤销,设立了雷州市。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雷州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今雷州市委党校附近),建楚豁楼,以表其界。这是雷州建城之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象郡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合浦郡徐闻县地(徐闻县辖境包括今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湛江市区、麻章区)。郡治、县治均在雷州城。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年),属交州珠官郡徐闻县地。吴赤乌五年(242年),属交州珠崖郡徐闻县地。晋太康二年(281年),属交州合浦郡徐闻县徐闻县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属越州齐康郡乐康县地。后乐康县改为齐康县。梁普通四年(523年),属合州齐康县地。梁普通五年(524年),分齐康县置齐康县、扇沙县、椹县(二县皆属今遂溪县地)、模落县、罗阿县、雷川县(三县均属今雷州市辖地),属合州。梁太清元年(54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属南合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雷州市
雷州市属于广东省,是广东省湛江市代管的县级市。东莞市属于广东省(地级市)。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北接遂溪与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09 ?42" 12”~110 23" 34”,北纬 ?20 ?26,08”~ ?21 11 ?06”。总面积3664.44平方公里。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雷州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扩展资料
建置沿革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雷州府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存雷州首县海康。雷州市直接继承原海康县建制。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隋开皇九年(589)改置海康县。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州
参考资料来源:雷州市人民政府-雷州简介参考资料来源:雷州市人民政府-地理环境
Copyright2025黑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