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有道、搜狗、搜搜、Google、Bing、Yahoo等搜索引擎排名
关于我们关于我们
热点资讯是假新闻吗百度百科

一、今日头条的热点资讯指的是什么

今日头条,每天热点资讯,是指365资讯简报,它每天精选12条热点资讯简报1条微语,每天一分钟,知晓天下事!

二、热点资讯是在哪个软件里面出来的?

360管家中的。关闭流程:一、EMUI9.1系统,打开手机,在第一屏幕向右滑动屏幕进入“负一屏”。


二、进入负一屏后,点击左上角“智能助手设置”。三、在智能辅助设置界面,点击关闭“新闻”右边的开关。
四、关闭新闻功能后,负一屏内不再推送新闻,同样的手机锁屏后也就不会推送热点新闻了。

三、“假新闻”的定义是什么?

新时期虚假新闻新特征
作者:徐一化 来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点击: 168 时间:2006-12-1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而虚假新闻则是对新闻真实的反动。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同时,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因此,面对全国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我们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决的职业信念。本文试从不同时期虚假新闻的对比入手,剖析新时期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特点,并提出对策,以就教于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正在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是上世纪40年代下半叶我党领导的延安解放区反虚假新闻运动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反虚假新闻运动的继续。根据《新闻失实论》一书所收集的资料,当时延安解放区虚假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向壁虚构,凭空捏造;二是文艺手法,拔高典型;三是添枝加叶,虚报成绩;四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虚假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子虚乌有,通篇捏造;二是虚构情节,编造典型;三是强扭角度,跟风拔高;四是文艺手法,合理想象;五是作风飘浮,以讹传讹;六是删改不当,造成失实;七是预制新闻,造成失实。究其原因,如果说,延安解放区出现的大量虚假新闻,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即加入新闻大军的人员,对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甚了解而造成的话,那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大量虚假新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左”的思潮的渗透,如过分强调新闻事实要为政治工作服务等;社会风气不正导致新闻单位工作秩序混乱;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专业基本训练等。

将新时期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与上述时期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新时期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囊括了上述全部内容,还具有更为突出的个性。主要有:一是私利当前,公开造假;二是屈从压力,昧心造假;三是侥幸心理,人为造假;四是唯利是图,编造新闻;五是合理想像,生造新闻;六是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七是审查不严,出现假稿;八是宣传需要,隐匿真情;九是为了政绩,添油加水;十是制造热点,夸大其辞。比如:《斗智斗勇: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七十八岁老孕》......看到这些标题,大多数读者会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然而,谁想到,这些看似言之凿凿的新闻报道,竟纯属子虚乌有。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媒体上,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而有关文化娱乐、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报道更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有的或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当成事实来报道,或把内部计划设想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来披露。有的或望文生义以至违反常识,或把新闻事实“深加工”成新“事实”,或一味追求标题“抓人”造成文题不符。有的则借助口述实录、情景再现等手法,人为制造“热点”,夺人耳目。

笔者认为,新时期虚假新闻往往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虚假新闻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以前虚假新闻的消息源大多取自于我国国内,伴随着网络更深地介入到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各家媒体获得新闻信息来源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加延伸,国内虚假新闻的消息来源也从国内走向了国际。

2001年2月25日,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出题为《上海计划建造可容纳十万人的摩天大楼》的稿件,声称:“上海将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高达1121米、300层的摩天大厦。这将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厦,比现时全球最高、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52米的双子塔大厦还高出一倍有多。”香港《文汇报》给予了转载,上海最早报道的是《新闻晨报》(2月27日)。国内网站最先报道的是大洋网(2月26日)。几天之内,此消息出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网站上。从报道内容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报道的来源,不是直接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是转载自香港《文汇报》。而事实上,据知情者披露,这只是欧美建筑商的设想而已。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公开澄清事实:“欧美多批建筑商屡次向上海有关方面推销了各种方案,但都还没有得到中方的认可。国内报纸引用时没有完整表达,以讹传讹造成了误解。”

假新闻《木乃伊怀孕了》的作者曾绘声绘色写道,一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女木乃伊。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至今其腹中胎儿看来已有八个月,经超音波检查后得出胎儿正常成长。看守人西塔尔被指是胎儿的父亲,而他也承认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这条新闻包括了历史、爱情、生命、奇迹、科学,简直就成了一个传奇。像这种从国外传到国内“可读性”强、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新闻”往往能让人口耳相传,其传播范围越传越广。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假新闻正由习惯的人际传播转变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并存。

二是虚假新闻造假技巧越来越高。其中之一是无特定指向,它是造假者打的“擦边球”。不断涌现的新闻侵权诉讼表明,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规律,同时也侵害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有卷入新闻侵权法律纷争的可能。透过众多的案例,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涉诉的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均指向特定的新闻当事人。有的是在报道中指名道姓,以直露的方式侵害了当事人的人格权。有的则没有指名道姓,但通过特定的时空关系和人物特征的描写可分辨出其新闻指向和侵害对象。也许是虚假新闻制造者从诸多的新闻官司中领悟到,制造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存在着侵权和被起诉的极大风险,于是,无特定指向这种“有惊无险”的虚假新闻便得以纷纷出笼。

《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曾是前些年为许多媒体刊载的一篇“纪实”通讯,文中讲述了黑龙江省海林市胜利乡一位叫王家政的战斗英雄与长沙姑娘许燕的生死恋情,稿件颇为煽情动人。后经《黑龙江日报》记者的调查,发现该篇“纪实”通讯纯属“纪虚”,不但许、王其人其事均属虚构,连“海林市胜利乡”也是作者编造的。

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虽然新闻要素一应俱全,但实际上纯属虚构。这类报道对事不对人,它追求的是事件所具有的轰动效应,它不以侵害新闻当事人为目的,实际上也因为其事件乃至人物、地点的子虚乌有构不上对特定新闻当事人的侵权。它使作者追名逐利的渴求得到满足,又避免了新闻官司的烦扰,这是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日益泛滥的缘由。尽管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没有侵害新闻当事人的权益,但其危害性却是十分严重的。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使普通受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感情上受到了欺骗和伤害。另外,凭借对媒体的信任,在某些虚假新闻的误导下,受众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抉择,不仅使自身利益受损,甚至还可能妨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

三是虚假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进行评选,每年所评选的10条假新闻,大部分首先是由报纸刊发,在网上转载后得以广泛传播。这些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网络的广泛普及,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而虚假新闻一旦搭上网络的

Copyright2025黑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