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3-12-29 21:37·凤凰WEEKLY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8010028542804519/
文/王动
在2023年的冬天,供暖成为了一个格外热门的话题——今年冬天,实在太冷了。
在北京的南郊观象台,记录下了连续300个小时气温低于冰点的成绩,这是这座城市有史以来的低温纪录。
以至于在北京,最近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你家暖气怎么样?
在这座四季分明的城市里,人们对温度格外敏感。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完美住宅都有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定义:冬暖夏凉。
直到锅炉供暖系统和空调的发明,这个设想才第一次成为了现实。
无数技术和理念的进步,积累起了舒适的住宅。
而中国人对于理想居所的定义,也在随着时代而演进、变化。
从面积到体验,中国人的住房需求进化史
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目前还保存着一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同,编号为“0001”,落款时间是1992年5月5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个人住房贷款合同。
在这份合同上签字的上海工人杨希鸿,则是全国第一个贷款购买商品房的人。在此前一年,住房公积金制度刚刚开始在上海实行。
杨希鸿购买的是位于虹口区的一套两居室住宅,面积为53.36平方米。按照今天的标准,这是一套标准的改善型住宅——杨希鸿一家之前的居所,是一处13平方米的阁楼。
刚刚进入商品房时代的中国人,对房子最大的诉求只有一个:面积。
在另一座城市北京,情况也是如此。
90年代在北京取景拍摄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最主要的剧情线索,就是张大民一家试图通过努力,摆脱三代同堂、挤在一间狭小平房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