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3859041224688128/
首发·陶陶读历史
如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在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交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光在2023年,双边货物贸易额就达到2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
毋庸置疑的是,如今中俄关系之所以那么好,俄乌战争要占很大的因素。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时,俄罗斯凭空背上了多项制裁,被踢出了G7;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国使用了金融核弹,将其踢出了SWIFT。除此之外,欧洲宁愿承受能源上涨的痛苦,也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北溪二号”又被“神秘力量”炸毁。俄罗斯经济西行受阻,因此不得不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和印度。
如今俄乌两军陷入相持阶段,战争已经陷入了长期化,双方都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战争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俄乌冲突自然也有结束的一天。但是有人认为,我们必须做好一个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俄罗斯全面倒向西方。
在中俄关系步入快车道的今天,说这种话实在太煞风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绝不排除俄罗斯重新投入西方怀抱的可能。
一、俄罗斯自古就试图融入西方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俄罗斯都一直心向西方,对西方有着一种着魔般的“归属感”。
自俄罗斯脱离蒙古人的统治之后,融入西方便成为了俄罗斯发展的主旋律。俄罗斯历代沙皇心心念念的,就是打开通往西方的窗口,摆脱俄罗斯内陆国的不利局面。
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不甘于当个蛮族君主,因此非给自己加个“罗马皇帝”的头衔,使俄罗斯成为所谓“第三罗马”。
而这一夙愿最终在彼得大帝手中实现。彼得大帝为了使俄罗斯摆脱被西方主流所排斥的局面,励精图治。除此之外,彼得大帝还命令国民向西方靠拢,必须穿西式服装,剪掉俄罗斯传统的大胡子,使俄罗斯贵族看起来更像一个西欧的“文明人”。
不仅如此,彼得大帝甚至亲自乔装打扮,混入俄罗斯使团之中去欧洲考察工商业。在彼得大帝的关注下,俄罗斯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在这支军队的支持下,俄罗斯从瑞典手中撕下一大块土地,终于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道路。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彼得一世建立了帝国的新都城——圣彼得堡。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初步摆脱了野蛮落后的局面,为西方列国所接纳。俄罗斯皇室也开始与西欧诸皇室联姻,建立紧密的关系。
然而即便如此,俄罗斯与西方依然有极大的差别。俄罗斯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西方制度仍有着显著的差别。西方对俄罗斯的接纳,不过是对其上层的接纳。对于俄罗斯的普通人,西欧人仍将他们蔑称为“灰色牲口”。甚至说俄罗斯人不过是“穿着白皮的蒙古人”。
然而即便西方如何鄙视、蔑视俄罗斯,俄罗斯却依然将西方视作“女神”一般,始终痴心不改,始终将自己视为“西方文明世界”的一员。
然而十月革命后,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建立了起来,沙俄皇室彻底被打倒。前文也提到,西方对俄罗斯的接纳,其实只是对其上层的接纳。当沙皇以及其子女遭到处决,西方与俄罗斯的联系便彻底断开了。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天然对立,让西方与俄罗斯民族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
苏联虽然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但却从未放弃重新融入西方。二战前,苏联一直在寻求与西方诸国关系的政策化,并成功几乎所有的西方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苏联还被邀请加入了国联,成为这个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
二战结束后,苏联积极与美国缓和,希望建立更紧密的联盟关系。然而郎有情而妾无意,丘吉尔做出“铁幕演讲”,东西方的对峙开始展开。为此,美国还联合西方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北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竟积极和美国联系,也希望加入北约。
在外人看来,赫鲁晓夫的行为简直是离奇。北约就是针对苏联而建,怎么可能让苏联加入?正是由于西方的仇视和排挤,苏联这才下定决心与西方决裂。
到了20世纪8、90年代,苏联经济遭遇了严重困难,“崇西病”再次在苏联朝野之间蔓延。许多苏联异见人士认为,只有停止冷战,向西方示好,才能解决如今困难的局面。这样的思潮也影响了戈尔巴乔夫,于是他自废武功,宣布从东欧各国撤军,为的就是表现出苏联对西方的妥协态度。
然而戈尔巴乔夫的“见面礼”却仅仅只赢得了美国以及西方的口头赞许。美国曾向戈尔巴乔夫保证“北约绝不东扩”,但两德刚一统一,北约军队就开进了东德。
很显然戈尔巴乔夫的妥协并没有赢得西方的谅解和经济援助,相反西方国家反而支持叶利钦,拼命地挖苏联的墙角。1991年,苏联轰然倒台,分裂成16个国家,而俄罗斯则是其中的一个。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人对西方充满了幻想,认为自己已经降下了红旗,西方的白种人兄弟们一定会向他们伸出温暖的臂膀。然而事实证明,俄罗斯想错了。
在叶利钦和普京时代,俄罗斯曾三次要求加入北约,但是西方都以各种理由予以了拒绝。取而代之的,是北约五次东扩。在30多年的时间里,北约由16个国家扩充到30个,将原本苏联的势力范围几乎全部囊括入其中。这还不算,北约还吸收了原苏联国家——波罗的海三国。北约的军队已经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遥遥相望。
除此之外,西方国家还给俄罗斯开出“休克疗法”的药方,表面上是帮助俄罗斯恢复经济,实际则是收割苏联的遗产。在西方折腾下,俄罗斯经济几乎陷入了崩溃。
普京上台后,一度对西方充满了幻想。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破天荒地让俄罗斯加入了“G7”,一时间俄罗斯俨然又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一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普京陡然发现,西方之所以让俄罗斯加入G7,不过是遏制俄国的缓兵之计。美国将手伸进了格鲁吉亚,伸进了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后花园里到处制造“颜色革命”,北约的势力趁势向东狂飙猛进。等普京回过神来,北约的枪口已经顶在俄罗斯的脑门了。
普京终于认识到,即使俄罗斯改变了社会制度,但西方人对俄罗斯人的漠视以及歧视却从未改变过。美国与西方从未将俄罗斯人看作是自己的一份子,仍然认为他们不过是“白皮鞑靼”。到了这个时候,普京才被迫反击。
2014年,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美国煽动的“广场革命”赶走。普京当机立断,派兵进入了克里米亚,乌东也陷入了战火。2022年,俄乌冲突正式爆发。
直到这个时候,俄罗斯与西方才彻底翻脸。
俄罗斯数百年的历史,就是与西方相爱相杀的历史。俄罗斯一直心向西方,却一直为西方所辜负、漠视和警惕。然而俄罗斯受了如此之多的伤害,但却从未放弃融入西方。一旦西方做出了“接纳”的姿态,俄罗斯便又屁颠屁颠地投入西方的怀抱,周而复始。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最坏的可能性。俄乌战争结束后,如果西方又向俄罗斯抛去橄榄枝,俄罗斯人会不会像前人一样,再次一头扎进西方人的怀抱。一旦倒向西方,我们该怎么做呢?
二、中俄相邻数百年,友好时期屈指可数
中俄互为对方最大的邻国,但纵观历史,中国与俄罗斯做邻居的时间不过数百年。俄罗斯本是欧洲白人,直到明清年间才进入远东,与中国迎头撞上。
在这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俄罗斯一直都在扮演“恶邻”的角色。中国强盛时,俄罗斯就偷偷摸摸地蚕食中国领土,扶植准噶尔等反叛势力;而在中国衰弱之时,俄罗斯便会大举入侵,对中国领土鲸吞虎嗜。沙俄直接从中国割走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蒙古也在俄罗斯的策划下独立。苏德战争前,苏俄甚至已经将手伸进了新疆。
中国也曾试图与俄罗斯(苏联)交好,但最终结果总是非常不好。1897年,中国和沙俄签订秘密协定,想让俄罗斯帮助中国制约日本,同意俄罗斯将铁路引入东北。谁知八国联军侵华时,俄罗斯顺着铁路攻占了整个东北,险些让东三省也脱离中国的控制。
1950年,中苏签订同盟条约。中苏地位明明平等,但苏联却始终想把中国化为他的卫星国,最终酿成了长波电台以及联合舰队事件。最终,中苏关系决裂,双方陈兵百万于边境,并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发生严重的冲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讨好西方,一度紧跟西方反华政策,对中国多有指责。直到1992年才有所缓和。从90年代一直到俄乌战争前,中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中俄贸易总额相比于中美、中欧、中日、中韩,简直不值一提。
如今中俄关系之所以如此良好,是因为俄罗斯遭到了西方的围堵和制裁,所以很难说没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俄罗斯所需要的零件、设备以及出口,也只有中国能接得住。俄罗斯所面临的困境,也只有中国能帮助纾解。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俄之间也有绕不开的疙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人数太少,加起来不过450万人;而中国一侧的人口,则多达一亿,中俄对比十分悬殊。况且俄罗斯的很多领土,历史上还是从中国那里夺来的。
所谓强邻如敌,俄罗斯部分人士一直对中国持有负面态度,就是担心中国进入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国即使宣布中俄已经不存在领土争端,但始终有部分俄罗斯人不予相信。而这些人的存在,也使中俄关系多了一层“权宜之计”的味道。
总之,由于俄罗斯有倒向西方的传统,又和中国有着这样那样的历史纠葛和现实冲突。因此俄乌战争后,俄罗斯极有可能与西方和解甚至彻底倒向西方。毕竟,像特朗普这种持“美俄联合遏制中国”的政客在西方其实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得考虑到。因此俄罗斯一旦倒向西方,俄罗斯很可能成为西方打压我们的一大助力。虽然不大可能再出现陈兵百万的情景,但依然会给我国边境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阻碍。
即使俄罗斯没有随西方打压中国,我们也会失去了俄罗斯这个牵制美国的“屏障”“筹码”。美国就能腾出手来,专门对付中国。
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多元的能源、资源进口渠道,发展新能源,避免对一国的能源、资源的依赖。
其次,时刻注重俄罗斯的政治动向,一旦有剧变的苗头,我们就应该及时调头。虽然中俄近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未来就难说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继续抓紧机会、发展自身,加强中国的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只有拥有了绝对的内力,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化,都不可能伤及我们的根本。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中俄关系。要记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变成敌人的例子,近几十年来我们应该也见惯了、习惯了。因此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态度,不要过分感性,不要投入过多的感情,以平常心看待即可。
、

当前位置:新闻详细